4.5,UnknownPleasure,一種最孤寂卻也最堅定充盈的前行。秘密如小徑分岔不斷向前延伸著,所有人都將在在盡頭到來以前走向小徑間的荒野、成為其中的動物,等著尋找你的人們走出新的小徑——「我」,變成了「我們」。這是儀式也是歷史,是一場眩目華爾茲也是一曲輕盈的民謠。冗長卻美,後勁無窮。
你绝对想不到,第二部分变成了黑泽清式的奇幻惊悚片。女主角的兴趣点朝着悬念更大的湖边谜案展开,两个神秘的女人,黄色小花和楼上的神秘生物,寻找到最后,女主角的消失刚好呼应了第一部分书信主角的心理逻辑,给上下两部分做出了一个富有文学性的剧作结构。
非常话剧,非常有文学性,有时候就像看了博尔赫斯的小说一样,看完了好像留下来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我喜欢它想传递的东西,或许作为一名女性,你对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太大不满,但我鼓励你脱离这一切去寻找其他的东西,你拥有上路的自由。但是!北影节晚场的时间真的要让急忙下班赶过来的社畜很想死,没吃没喝看了4个多小时,中场时间只够上厕所。下半场越看越没耐心,到最后一章节已经饿到没有思考的能力了,只想着怎么特么还没结束。我知道导演想要那么一个感觉,但4个小时的感觉还是激进了点。
彻底反了上半部男性视角下的叙事妙
永恒的谜,如黑洞般吸纳所有的好奇心,漂移,直到求索者成为他人的谜题。同时也是结构的魔法,其中藏匿着情感历史,包含着故事的故事,地点、人名、纸片、信息使得世界变成了巨大的密码盒、时间的迷宫——不断行进又终归起点,旁白絮叨又不断跳跃的画面,熔接交叠,不同的时间提示、字符消息、声波、地图。电台——我们发现的一处理想的未知之境——Whenarewe?
湖边的神秘生物无法确认是短尾鳄,小男孩还是猴子,劳拉推开二楼的房门终究没能看到真相。她在别墅里与两个女人相伴干活,多想成为她们。被举报后她们的生物实验注定将要失败,那冷藏保存的黄花,夜里搭建出的卧室水池,像是将迷雾中包裹起来的谜团,引诱着所有好奇的人前去一探究竟,却只看得见迷雾。
#BJIFF本以为上部是谜面,下部是谜底,谁知道A面翻过B面,不但没解谜反而展开了更大疑云,看似是让上部的悬疑点loveletter变成了「麦高芬」。换做女性叙事完全推翻了之前的男性叙事,这点也很有意思。结局什么也没解答,可能已经解答了,线索贯穿始终,即从「我」改成「我们」开始……
#63thThessalonikiFF#Venezia2022第二部潘佩罗小组作品。影像内部出乎意料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本意涵,它或许不是间由言语对白或书信文字所驱动,但却保有时刻攫取观众眼球的神力——不可靠的叙述者时而转换身份迷惑叙事,时而邀请你成为这神秘世界的一员。可一旦试图追寻答案,镜头就会化身卡尔维诺笔下的「我」,永远无法靠近柳德米拉,只能希冀通过一部部神谕般的小说和西拉·弗兰奈里的日记,感受边缘地带的含混与焦虑,而不妄图连接断裂的叙事和戛然而止的音乐。摄影机平滑的扫过湖面和道旁的小黄花,你融入世界,她成为世界,只剩万物静默如谜的呼吸。#年度十佳#
84/100(条目短评就是整部的,不分part)#Venezia2022#劳拉·西塔雷拉的非凡故事,今年潘佩罗几部作品中最接近利纳斯代表作特点的一部,虽这里女性角色的视角和重要性与那几部作品显著不同。这次的故事也包含故事中的故事和相互交织的故事,讲述行为也构成故事。故事的魅力体现在叙事本身所能涉及的材料整合索引的过程细节、始终存在的神秘幻觉,也在于其中相对坚实的情感、布满音乐的时刻和镜头里寂静无人的景象,好像这些也都是指向故事的地图。当we取代i,劳拉最开始进行她的故事探索的时候,电扇的声音好像胶片放映机。
#4thHIIFF#金椰奖-最佳影片。前入围2022威尼斯地平线单元。下部确实神展开,换类型!(所以这才是潘佩罗传统艺能是吗)完全没想到能从广播电台录音展开那么大一个情节团块。可能就是没钱做生物特效吧所以最后奇幻片意思不太到,但是惊悚片气氛是成了。两部加在一起,4个多小时其实也不觉得特别难熬,看得津津有味,年度佳作了!
应该说是一部处在非凡的故事和花之间的作品,但又比两部都更难预料一些;分成上下部是构思上的必然,也正因这种划分给人无限惊喜和意外,足以让人四个小时目不转睛(音乐硬切也遵从巧妙的结构性)。多重麦高芬重要也不重要,叙事无论如何都已经完成了它规定的任务和倔强的偏移:它向我们提问,电影到底需要什么?也给出我们答案:电影不需要什么?你以为它想表达,但其实画面的一切暗示皆为虚幻,表象即是那些表象。最终,正如画幅的变化所揭示的,所有这些无头轶事,都能且只能汇入环境之中,发生过又没发生过,终止又在继续。年度十佳。
(有剧透)不愿面对被甩事实的痴情男朋友以为她的消失原因是突然恐婚、还跑去工作单位给她善后,工作伙伴认为她的消失和二人共读的私密信件有关,并且因为爱她还担心到向别人坦露自己万分守护的信件秘密。然而menarewhatmenthink,她消失即不是恐婚,也和信件里的卡门祖娜没有半点关系,甚至卡门祖娜也不是秘密,她的好奇心被另一个神秘女子所吸引,她了解了一些,却又不完全了解,最后她离开自己人生的既定轨道,走向自然和乡野,这代表什么?她失望吗?寻找自由吗?不为什么就想离开吗?随着影片结束,作为观众的我们对她的好奇也被固定在永远不被满足的状态,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消失和之前那些男人的设想无关,她就是一个完整的、有体验和行动的人而已;而当好奇没有答案的时候,想象之门即被打开//不动声色的讽刺👍
人生是旷野,真正的女性解放,无惧死亡冒险。
对未知谜题的永恒探寻&不断超越边界的女性。1.上下两部既断裂又互为镜像。视角大致互换,但奇乔与劳拉的(部分隔空的)对话串起了主干;劳拉从图书馆古旧书海中拼出信件集并织构出的“卡门”故事,恰投射了自己对随性生活与投奔自然的愿想,而徒然等待半生的男人也始终以奇乔的形象呈现出来,后半部竟而化为现实。2.环环相扣、多层嵌套的叙事,故纸堆+想象中的镜像与迷宫,魔幻般的事件和收尾,都是拉美文学的特质,神秘难测又引人入胜。3.男性的自恋令其一叶障目,而劳拉的主动追寻、逃离与浪游恰恰溢出了社会规约与理性逻辑,进入丰盈无边的神性自然。4.配乐动听无比。那首不断复现的作别之歌,亦在歌词与曲调上都彰显出了男子们囿于自我的“鬼打墙”之路。5.不少运动长镜,最后15分钟的画幅变化够妙。6.无解的谜与不露真容的不定形怪物。(9.0/10)
Whatyearisthis?摄影机扫过一封书信就像扫过一片水面或土地,那里存在的各种密码和野花意义何在,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始终有拾穗者将秘密拾起,随后自己化身秘密,留给后代以线索,西塔雷拉虽不像利纳斯热爱游戏式的自反,但作品的神秘感足以令人沉浸其中。
寻找的主题在本片枝枝蔓蔓分叉出去的叙事体里被misenabyme般讽刺地模仿。上篇的侦探体叙事模型通过游戏叙事的中段而被复杂化到无解程度:在图书馆的书页中发现另一个故事这个剧情本身就具有卡尔维诺式的调戏感。而下篇明确的叙事模型后则是女性的、完全现时的观察式找寻。尼斯湖水怪和弗兰肯斯坦两个互文带着荒诞感,又最终取消了解密的环节,一切停留在那些植物和花朵。而这便是本片的唯一落入窠臼之处:女性和植物间的并制已是这个人类世和ecowriting下的俗套。
男人执着于一个谜,女人却被花木吸引。西塔雷拉用Part2拒绝Part1,筑起一道迷墙。在穿越大陆的过程中,她或许早已成为了“它”。
一场充满抒情的文化漫游,通过生活痕迹、他人口述、媒介记录拼凑一个人的踪迹,有一点点阿莫多瓦的奇情,又融入一些自然主义的展现,形式上像一部公路片,也很像一次奇妙的文献和档案考古之旅。
像《迷雾中的她》这样的电影,似乎只有在高铁上才能空出无所事事的四个多小时,才有耐心把它仔细看完。当一个女人拥有秘密,她便无所不能。上半部分从两个男人的视角拼凑出一个模糊的劳拉,两人都不可避免地认为劳拉的消失和自己有关。虽然时长很长,但叙事依旧精妙。雨刷器下夹的纸条、罗拉的绿色书包等等细节,都在结尾得到解答。下半部分给出了罗拉视角的真相,寻找不再是目的,探寻的过程已经足够惊心动魄。窥视两个女人的段落非常精彩,空间、人物和镜头的调度也足见功力。这是一部带有侦探小说气质的影片,只是故事里没有凶手和受害者,甚至可能都没有称得上是罪行或案件的事情。一个女人消失了,两个男人拼了命地找她,却忘了问自己:她真的愿意被找到吗?
虽然没看懂,但是也挺意思的,他和他找她,她却在找她,她没找到她却找到了她。